一个项目中的开发人员无法push代码,错误说没有找到仓库 ??????
但是把人员类型改为"管理人员",即可push。
但是一个项目总不能全是管理人员吧 ??????
或者我是不是什么地方配置错了导致开发人员不能push??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在各个领域带来的突破性变革数不胜数,这种变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我相信互联网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同样如此。在发展初期会有一段探路的过程,然后在某个局部领域,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学习模式。
从OCW到MOOC
说到互联网技术改变学习,不得不提MOOC的前辈——几年前红极一时的“网络公开课”。其实在大家熟知的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出现之前,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设“OpenCourse Ware(简称OCW)”。当时,大多数学校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在网络上完全公开课程内容和课件的方式太过激进,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跟进;而且由于技术局限,很多课程的课件还是以音频和文字为主。
但这一开创性的公益分享行为并没有销声匿迹,特别是在2007年苹果的iTunes U上线之后,OCW运动带来了惊人的传播效果。到2013年,iTunes U所有的开放课件资源累积下载量达到10亿次。在OCW取得一定成功后,就有人在思考如何运用技术,使在线课程真正能够运转起来。
2011年的10月份,有OCW制作经验的斯坦福计算机教授AndrewNg在网络上开设了一门叫“机器学习”的MOOC课程,超过10万人报名。几乎同时,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名教授Sebastian Thrun开设了“人工智能”的MOOC课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这两门课程奠定了MOOC模式的基础。此后,两位教授分别创建了两大MOOC平台Coursera和Udacity。2012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edX平台,也加入MOOC行列。
到2013年底,Coursera独揽近600万注册用户,平台上聚集了来自107所大学的558门课程,edX、Udacity也都超过百万用户。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很多非英语平台,例如法国的FUN、德国的iversity、日本的JMOOC。清华大学在2013年10月加入edX联盟后也发布了中文“学堂在线”MOOC平台。去年10月果壳网MOOC学院发布的调研表明,至少有20万中文用户在MOOC平台上学习。毫无疑问,今年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大学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
MOOC创新应用五大技术
催生MOOC的技术并不新鲜,只是MOOC在整合这些技术时做到了“因地制宜”,为达到“打破教育资源不平等,制作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这一目的做了很多优化。
第一,MOOC改进了网络视频技术。早在2004年,Youtube就将广泛的视频应用带到互联网上,早期公开课视频也随着iTunes U、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得到了很广泛的传播,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坚持学习下来。为此,MOOC在技术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不再是简单录制线下的实体课程,而是直接为网络课程准备内容。每节课程都由几分钟的视频片段组成,每个视频之间还穿插了很多小测验,用户可以随堂检验知识掌握情况。最重要的是,当视频出现在MOOC上时,不再只是单向地播放,而是被安插了大量的统计代码,以研究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根据Coursera在2013年10月的统计,虽然在Coursera平台上的视频平均长度在12分钟左右,但最适合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视频长度为21分钟。
第二,MOOC优化了论坛讨论。课后的网络论坛已经司空见惯,但MOOC将网络论坛运用到每节课。比方说,在edX平台上,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结合了Quora的顶踩机制,通过同学投票,可以方便找出优质问题和优质答案。并且,标签机制使讨论区的内容更结构化、模块化,使很多老师采用第三方论坛作为讨论工具。
例如,在2013年初Coursera的Computational Investing Part I中,老师运用到了一种独特的论坛讨论工具Piazza,每个问题都采用了Wiki机制,可以不断更新版本,记录每个帖子的每一次编辑。据统计,问题的平均回应时间是34分钟,而99%的问题都得到了回复。整个论坛犹如一个巨大的知识库,大大拓展了课程知识的边界,丰富的论坛也成为MOOC探索盈利模式的一种方向。
第三,MOOC结合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判分在理工科类课程中得到大量运用,机器甚至能够指出编程类作业中编码的不当之处。而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学生之间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来互相评价。虽然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但每次评价都会从3到5个人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的分数来保证评分公正性,甚至会有其他人对你的评分做出评价。在Coursera的HumanComputer Interface这门课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评分和老师本人对学生评分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
第四,机器学习跟踪分析MOOC数据。由于MOOC课程参与人数极多,机器学习机制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一个人看过多少次视频,到一个题目有多少人答对。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这些反馈能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网络课程成为了一个可以反复修正的“电子课本”。而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些数据能分析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第五,借力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作为课程传播的渠道和师生交流的辅助平台,也在MOOC学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传统的线下课程中,师生关系很难在学生数量和接触机会上得到很好的平衡,老师也很难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但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学习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比课堂更轻松,传播效果更好……除了在文化上和学生贴近之外,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一些较尖锐的评价时,教师也能马上予以回复。这样的教学相长,即使在线下也未必常见。
MOOC用户的三大特征
第一,高教育程度用户更偏爱MOOC。
2013年7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受访的MOOC学生中83%有大专或本科学位,其中44.2%以上的用户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世界范围内,MOOC学习者的最高学历都远远超过他们所在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二,MOOC中文用户更不在乎课程免费。
2013年10月,果壳MOOC学院对6116名MOOC中文用户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有关学习动机的问题,中文用户的答案与《科学美国人》杂志全球MOOC用户调研的结果大相径庭。在《科学美国人》的研究中,“免费”是全球MOOC用户的首选原因,而中文用户在打发时间上的比重都已超过“免费”,更不用说其他重要因素了。
第三,不同年龄的MOOC用户有不同的选课偏好。
例如,年轻人会考虑是否要生孩子:选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避孕”这门课的人,年龄峰值在20岁左右。中年人更关心如何养孩子:选择学习斯坦福大学“儿童营养与烹饪”课程的学生集中在40岁左右。老年人会更多考虑衰老的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老龄化”课程引起更多老年人的关注。
MOOC未来的技术演进
MOOC更像一个实验性质的授课平台,由于在课程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进行模块化处理,因此除了MOOC平台本身的技术,大量的其他技术都可以嫁接在MOOC平台上。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在MOOC之外独立发展,也有可能和MOOC交汇,成为它的一部分。比方说,电子监控技术可能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个人长期学习数据分析可能颠覆“成绩单”。
一方面来说,或许现在远程监考的难度还是比较大,但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来探索网络证书的效力。GRE已经实现了按前一部分答题情况,生成后面试题的出题规则。如今,Coursera也开始利用摄像头、键盘敲击规律来判断是否是本人在考试。今后,随着技术的完善,远程作弊的情况将大大减弱。另一方面,MOOC将解决问题、交流讨论、测试等行为都放到了线上,使得曾经必须通过长期观察或个人推荐才能得到的信息直接呈现在网络上。MOOC的“成绩单”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过”或者分数,而是一个丰富的、和每个人的行为直接相关的数据报表。对招聘者而言,这些数据也能更好判断某一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一岗位。
高新技术创造最好的学习时代
除了MOOC,许多其他的高新技术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美国纽约温彻斯特小学的Devon患有过敏性休克综合征,严重的过敏让他无法去学校上课,只能通过操控一个名为VGo、身材修长的四轮机器人去体验校园生活。VGo配备有一个摄像头、显示屏、扬声器和无线网络,屏幕显示Devon头像,而Devon可以通过网络控制VGo完成课堂和课下的活动,与老师和同学实时交流互动。
iPad刚发布的时候,乔布斯和鲁伯特·默多克共进晚餐。他们俩一致认为,纸质教科书业务将会被数字学习材料淘汰。“是时候让数字技术摧毁这个每年80亿美元的产业了。”终于,在2013年8月,荷兰各地开设了7所“乔布斯学校”,借助iPad上的应用通过AirPlay将平板电脑的界面投射到大屏幕,替代了传统的黑板。
2013年4月,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推出一款将编程学习和格斗类游戏结合的App。在游戏中,玩家不能通过触摸板或者控制器来控制机器人,而必须通过输入命令行才能让机器人往前走、往后走、转身等等。
过去,我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如今不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可以足不出户,获取全球最好的教育资源。技术变革了学习方式,我们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时代!
mysql有以下几种日志:
错误日志: -log-err
查询日志: -log
慢查询日志: -log-slow-queries
更新日志: -log-update
二进制日志: -log-bin
默 认情况下,所有日志创建于mysqld数据目录中。通过刷新日志,你可以强制 mysqld来关闭和重新打开日志文件(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切换到一个新的日志)。当你执行一个FLUSH LOGS语句或执行mysqladmin flush-logs或mysqladmin refresh时,出现日志刷新
1. 错误日志
用--log- error[=file_name]选项来指定mysqld保存错误日志文件的位置。如果没有给定file_name值,mysqld使用错误日志名 host_name.err 并在数据目录中写入日志文件。如果你执行FLUSH LOGS,错误日志用-old重新命名后缀并且mysqld创建一个新的空日志文件。(如果未给出--log-error选项,则不会重新命名)。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127500100pvar.html
转自:http://blog.csdn.net/kevinpake/article/details/8818140
以下是部分内容摘要,请大家还是多看看原帖、支持原帖!
1.原始单据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张原始单据对应且只对应一个实体。在特殊情况下,它们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即一张原始单证对应多个实体,或多张原始单证对应一个实体。
2.主键与外键
一般而言,一个实体不能既无主键又无外键。在E—R图中,处于叶子部位的实体,可以定义主键,也可以不定义主键(因为它无子孙),但必须要有外键(因为它有父亲)。
主键与外键的设计,在全局数据库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全局数据库的设计完成以后,有个美国数据库设计专家说:“键,到处都是键,除了键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他的数据库设计经验之谈,也反映了他对信息系统核心(数据模型)的高度抽象思想。因为:主键是实体的高度抽象,主键与外键的配对,表示实体之间的连接。
3.基本表的性质
基本表与中间表、临时表不同,因为它具有如下四个特性:
(1)原子性。基本表中的字段是不可再分解的。
(2)原始性。基本表中的记录是原始数据(基础数据)的记录。
(3)演绎性。由基本表与代码表中的数据,可以派生出所有的输出数据。
(4)稳定性。基本表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表中的记录是要长期保存的。
理解基本表的性质后,在设计数据库时,就能将基本表与中间表、临时表区分开来。
4.范式标准
基本表及其字段之间的关系,应尽量满足第三范式。但是,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设计,往往不是最好的设计。为了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常常需要降低范式标准:适当增加冗余,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
5.通俗地理解三个范式
通俗地理解三个范式,对于数据库设计大有好处。在数据库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三个范式,就必须通俗地理解三个范式(通俗地理解是够用的理解,并不是最科学最准确的理解):
第一范式:1NF是对属性的原子性约束,要求属性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解;
第二范式:2NF是对记录的惟一性约束,要求记录有惟一标识,即实体的惟一性;
第三范式:3NF是对字段冗余性的约束,即任何字段不能由其他字段派生出来,它要求字段没有冗余。
没有冗余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做到。但是,没有冗余的数据库未必是最好的数据库,有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就必须降低范式标准,适当保留冗余数据。
6.要善于识别与正确处理多对多的关系
若两个实体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则应消除这种关系。消除的办法是,在两者之间增加第三个实体。这样,原来一个多对多的关系,现在变为两个一对多的关系。要将原来两个实体的属性合理地分配到三个实体中去。这里的第三个实体,实质上是一个较复杂的关系,它对应一张基本表。一般来讲,数据库设计工具不能识别多对多的关系,但能处理多对多的关系。
7.主键PK的取值方法
PK是供程序员使用的表间连接工具,可以是一无物理意义的数字串,由程序自动加1来实现。也可以是有物理意义的字段名或字段名的组合。不过前者比后者好。当PK是字段名的组合时,建议字段的个数不要太多,多了不但索引占用空间大,而且速度也慢。
由于篇幅限制,以下原则虽然也很重要。但请访问原帖:http://blog.csdn.net/kevinpake/article/details/8818140
8.正确认识数据冗余
9.E--R图没有标准答案
10.视图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很有用
11.中间表、报表和临时表
12.完整性约束表现在三个方面
13.防止数据库设计打补丁的方法是“三少原则”
14.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的办法
上述十四个技巧,是许多人在大量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对于这些经验的运用,读者不能生帮硬套,死记硬背,而要消化理解,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并逐步做到:在应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应用。
导读: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仿佛一下子获得了重生,但是,随着用户需求越来越高,这类App应用的水准也需要更加成熟。
如果说,想找一个最了解你的人,恐怕非你自己莫属了。你害怕什么?喜欢什么?憎恨什么?很多不能公开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够回答。但有时候,我们也会有想分享秘密的冲动,当然,前提必须是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一大波具有匿名功能的App应用程序出现啦。怎么说好呢,这种潮流有点儿像文艺复兴。在线上,我们不愿意用真实姓名相互“调情”,因此渐渐地喜欢上了匿名------这种互联网上最好、最有活力的功能。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仿佛一下子获得了重生,但是,随着用户需求越来越高,这类App应用的水准也需要更加成熟。
如今,在匿名领域里有许多App应用,比如Secret,Wut,Confide,Whisper,以及Yik Yak,等等,它们都能让我们向周围的朋友圈广播发送信息,当然,用户完全不用担心其他人会看出来信息发送人是谁。这些应用可以摄取用户的联系人信息,查看用户的地理位置,然后把消息发送给好友,以及附近的听众,而所有的行动,都不涉及任何身份识别信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形式是很新颖的,然而,就体验本身而言,可能也是一种倒退。
通过这些服务,我们在线上平台进行交流,比如互联网中继聊天(IRC), 新闻组(Usenet), 聊天室(chat rooms),等等,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可以做到完全匿名。另外像craigslist和4chan这样的网站在“匿名服务”上做的也很不错。不过,随着对用户身份保护的兴起,一些人却会利用这种功能去攻击他人,挑起事端。
也许人们难以忍受恶毒的评论,而且越来越不会信任陌生人,所以,在最近几年,也有不少人愿意接受实名,不少实名制的交流平台同样得到了迅猛发展,比如Facebook和谷歌,这两家公司提供的社交服务就是要求用户进行实名交流的。但是在移动渠道上,如果你想把某个信息匿名传播给更多听众,难度可能会相对大一些,因为它毕竟受到了渠道规模的限制。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实名制并没有让线上交流变得更民主,而且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也不会真心信赖彼此。
此时,匿名App应用出现了,虽然这一类型的App应用发展时间不长,但还是很快赢得了用户的信任。比如,在Secret上面,我们了解到耐克公司准备解雇他们的硬件团队,也发现Google+的负责人Vic Gundotra正在寻找新工作,人们发现,在传统媒体正式发布相关新闻之前,这些“八卦”秘密早已经在各种圈子里面传播啦。由于匿名的效果越来越好,最终的结果就是,“匿名”反而能够代表真相。当然,这种匿名内容服务也会让“部分人”感到后背发凉,比如CNN,美联社,还有纽约时报,这些媒体都发表过评论文章,认为匿名类应用弊大于利。此外,还有Uber公司的投资人Marc Andreessen,他对匿名类应用的看法也不是太好,并认为,这种类型的App应用旨在鼓励负面行为,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的确,人们在匿名类应用上面谈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也许它就是这么一个平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各种事情。特别是当用户希望利用匿名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有效的功能服务。有时,出色的匿名服务还可以对企业、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在Craiglist网站上面购买匿名服务,然后发布一些“劲爆”信息。而且,大众消费者的“窥私欲”也促进了这类匿名应用的迅速发展。
Whisper, Wut, Secret, 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功能的App应用,这些匿名类服务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架构。而对于中规中矩的传统媒体而言,匿名类应用反而能让人觉得即开心、又刺激,这也许就是它们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吧。但是,笔者在此也需要提醒这类App应用,因为“匿名”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如果它们想要继续茁壮成长,那么就要进行更多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发布一些“勾起人们窥私欲”的信息上面。
最后,做一下总结: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也许在所有匿名类应用之中,会有一个产品脱颖而出,它会挖掘到用户的真正需求,然后提供服务,当然,就像之前的互联网社区产品服务,或许这个所谓的“真正需求”并不难找。如果能够进入到这一阶段,那么匿名类应用就不会让“某些人”感到害怕,因为它将不再是为了匿名而匿名,而是能利用匿名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手机应用私密圈可以试试!